| 师资力量 |
beat365全国初级山地户外指导员培训班在汉结束“大神”领路,又一批“小牛”踏上征途
长江日报6月22日讯22日,为期6天的2021年全国初级山地户外指导员培训班在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结束,24名户外运动“小白”、从业者、大学生在周云等三位户外运动“大神”的带领下,经过户外运动理论知识、野外技能实操等全方面的学习和培训,有望晋升为户外运动的又一批“小牛”。
山地户外运动社会体育指导员(简称户外指导员),自2006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,开始成为体育行业特有职业的工种之一,并由中国登山协会负责其培训与鉴定工作。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作为中国户外运动的“黄埔军校”,是中国登山协会培训合作单位之一。
负责本次培训班的3名授课老师分别是来自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体育学院的教师周云、李伦及云南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培训专委会副主任罗周全。据了解,他们三人在国内山地户外运动界都是“大神”级人物,长期担任中国登山协会初中级山地户外指导员培训教师、考评员。其中来自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的周云和李伦还是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登山队副队长,曾经参加过该校“7+2(七大洲最高峰和南北两极极点)”科考活动beat365。
在五天的理论和专项技能技术操作培训课中,周云担任课监,李伦和罗周全则各带领12名学员,先后走进新洲道观河风景区、南望山、喻家山,进行实践操作和野外实习。
周云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,参加本次培训班的学员中,既有高校户外运动专业的大学生,也有户外运动零基础的爱好者,还有攀岩、户外运动的从业管理者。他说:“山地户外运动在国内还是一项小众的朝阳产业,而且有一定的风险,爱好者需要通过系统培训来掌握山地徒步活动的相关知识、技能和技术,并熟练应用,保证活动队伍的安全。”
24岁的吴志红是一名“运动小白”,用他的话说,“一直关注和喜欢户外运动,但以前都是走到哪算哪,从来没想到户外运动还需要规划线路、使用地图和指北针”。在朋友的介绍下,他报名参加了这次培训班。
吴志红对这次培训班的印象是“新鲜,有趣”。新鲜的是前两天的理论课,他像小学生一样beat365,在课堂上系统了解了户外运动的起源、兴起和发展的过程,“第一次全面地了解了户外运动的风险,才知道需要提前规划线路。”吴志红说,有趣的是培训第三天,大家分成两组,在前一天晚上做好线路规划后,在两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新洲区道观河风景区进行野外实习。“我们背着户外运动背包,身上挂着防水地图袋,手持登山杖,从上午9时出发,一直走进了人烟稀少的山区,途中每不到一公里,大家轮流当领队,一起学习看地图和指北针,一边讨论修改线时结束。”
“当领队的时候团队的11个人就交给自己了,那时备感责任重大,地形图的辨别,需要绳索前行的时候,现场操作结绳方法,都挺考验人的。”吴志红说:“只要用心学,细心总结,通过考核的难度并不大,我相信自己已经完成了蜕变。下次户外出行,我会有更充分详细的线路规划和更好的执行表现了。”
沙云波是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户外运动方向的大四学生。相比其他学员,他的理论知识和户外实操经验相当丰富,“这次培训对于我来说就是一次考研前的复习,完善了我的户外运动管理知识。”
五天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,让沙云波收获满满。他说,他是以一名领队的身份来要求自己参与到这次培训的。“理论知识其实我都在以前的课堂上学过,但很多细节都忘了,实操课上就暴露了很多问题。比如在我提前一天的规划书上只有线路规划,却没有考虑团队的群体需求,比如休息问题,我的规划是累了就休息,但老师指出应该是在指定时间和行程距离时就休息,这样才能规避个别团队成员的潜在风险和身体伤害。”
沙云波说,作为一名领队,准备工作的细节决定了一次户外运动的成败。他提到,老师在看到沿途中出现的植物和农作物,提出了问题,“如果领队能作讲解,会加深团队成员对当地风土人情的了解和熟悉,对大家都是一种收获。还有地形和天气,我们在市内准备的时候,看的天气预报和当天去的野外天气可能是有出入的,经过的河流和水渠的水位也会有变化的,这些突发的细节都得考虑进去,才有可能规避和防范户外运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。”
对于这次培训,沙云波的目标是通过中国登山协会的考核,拿到全国初级山地户外指导员资质证书,同时为今年的考研作一次全面系统的复习。(长江日报记者朱文秀 通讯员周勇)